CTC檢測
發布時間:
2023-03-27
循環腫瘤細胞概念
1869年,A shworth發現血液中存在的一些血細胞同尸檢發現的腫瘤細胞相似,首次提出循環腫瘤細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的概念。目前的腫瘤轉移理論認為,腫瘤細胞需要先從原發灶脫離并進入血液或淋巴循環,才能在遠處形成轉移灶。因此,理論上CTC與腫瘤的血行轉移有直接關系。惡性腫瘤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其致死的主要原因是部分腫瘤細胞獲得侵襲能力并造成遠處轉移腫瘤轉移是一個涉及多步驟多因素的復雜過程,具有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脫離原發病灶,以極少的數量轉移到血液、骨髓、淋巴結或遠處器官中,使用常規的檢測手段難以發現,稱為腫瘤微轉移(Micro metastasis)。腫瘤細胞的脫落、侵襲并進入血液循環是實現腫瘤轉移的最初階段,并為最終形成腫瘤轉移病灶提供了可能,因此在外周血中檢測循環腫瘤細胞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膀胱癌和卵巢癌等多種惡性腫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均存在CTC,并且與患者的臨床分期、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藥物療效以及早期復發和轉移均密切相關。
CTC 檢測是發現腫瘤早期轉移的新方法,無創且比傳統方法如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及血清標志物更可靠。 臨床研究表明,CTCs 與無病生存期及總生存期相關。腫瘤最佳治療方案的制定主要依靠原發瘤的分子生物學特征,但在腫瘤治療過程中會發生細胞基因型及表型的改變,出現治療抵抗。作為腫瘤負荷的實時活檢指標,CTCs 計數可使臨床醫生作出更好的治療決策。
CTC檢測
Cancer J.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14 April 14.
另外,在腫瘤治療過程中, 動態監測CTC 數目變化, 能夠更早更準確預測腫瘤治療效果和腫瘤是否進展以及患者的總體生存狀況。對于晚期或非手術患者難以獲得足夠的組織樣本、無法實時監測而制約了靶向治療藥物的使用的現狀,CTC作為最能反映腫瘤進展信息的替代標本來源,可使實時監測腫瘤基因表達/突變成為可能。
因此,CTC檢測以一種新型的“液體活檢”方式,彌補了現有臨床腫瘤診斷方法的不足,并且為臨床提供了從腫瘤細胞水平到分子水平的分析平臺,可全方位指導個體化治療。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方法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包含三個連續的過程:借助免疫磁球富集CTC、蛋白或核酸水平CTC的鑒定、鏡下判別。
CTC檢測
基于功能性磁球技術的CTC分離鑒定試劑盒
磁分離系統:
從單病種到多病種(乳腺癌、肺癌、肝癌)
抗-EpCAm納米磁球的主要技術參數為:
粒徑:300 ±50 nm;
分散度:PDI值≦0.5;
磁球表面抗體活性維持效率≧80%;
腫瘤細胞抓捕效率:≧80%。
染色鑒定系統:
DAPI細胞核染色;
CK19腫瘤細胞染色;
CD45白細胞染色。
CTC檢測CTC檢測
循環腫瘤細胞檢測臨床意義
1、高危人群體檢篩查
科學研究發現,人體內從單個細胞開始到形成米粒大小的腫瘤,需要8年-10年,在此階段人體幾乎沒有任何癥狀;從米粒大小的腫瘤發展成杏仁大小的腫瘤,只需1年左右;如果沒有及時發現,杏仁大小的腫瘤發展到晚期只需要2個-6個月。這就意味著,任何一個腫瘤患者在發現腫瘤前都看似非常“健康”,但實際上身體已經發生了腫瘤變化,這些變化體現于腫瘤分子的異常上。世界衛生組織稱,如果能夠在這段看似“健康”的時期早期診斷并及時治療腫瘤,80-95%的腫瘤是可以治愈的。
適用對象
■ 腫瘤家族史(乳腺癌)、或遺傳家族史
■ 高危人群:不良生活習慣者(如20年以上吸煙史)、老年健康狀況不佳者、長期在高污染地區生活或工作人群等
2、腫瘤康復患者實時監控
CTC即時反映血液中腫瘤細胞的變化,可作為動態、連續性監測指標,隨時監測復發、轉移及疾病進展等,提早警示復發轉移風險,指導臨床及時對患者介入診療。
CTC檢測
3、確診患者的預后評估
通過外周血中循環腫瘤細胞數量檢測,觀察細胞數量變化,預測治療效果,即時檢測實體瘤的轉移、復發。方便并有依據的為患者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適用對象
確診的腫瘤患者
CT等影像學提示需進一步診斷患者
4、確診患者的復發、轉移監測(手術、放、化療)
根治性術后患者結束全部治療定期復查時,引入CTC為監測指標,可動態反映血液中腫瘤細胞情況,隨時監測復發、轉移傾向。如:復查時CTC出現增多的患者提示復發轉移風險加劇,指導臨床選擇全面檢查,為早發現早治療爭取主動。晚期患者治療過程中,CTC作為連續性監測指標,可隨時監測疾病發展狀況。
適用對象
■ 擬定手術的腫瘤患者
■ 已經手術的定期接受復查的患者
5、輔助診斷
對尚未完善組織病理診斷者,CTC可聯合影像學、血清學作為輔助判斷病灶良惡性指標。CTC是對原發灶與轉移灶信息的全面反映,在現有傳統TNM分期的基礎上,輔助精準分析,提示早期微轉移的存在風險,指導臨床調整診療策略,制定更加合理的個體化診療方案,如進一步篩查轉移、擬定新的輔助化療方案等。
適用對象
■ 良、惡性腫瘤患者(上皮來源)
■ 其它體液輔助檢測 ① 腦瘤患者腦積液+抗凝血 ② 腹水、胸腔積液、心包水等標本
相關新聞